基于标准规范操作工频耐压试验装置进行精确测试,需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(如 GB/T 16927.1-2023《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 1 部分:一般定义及试验要求》、DL/T 474.4-2018《现场绝缘试验实施导则 第 4 部分:交流耐压试验》等),并从
设备选型、环境控制、操作流程、数据处理等关键环节入手。以下是具体操作要点及规范:
一、试验前的准备:标准合规性与设备核查
1. 明确试验标准与设备选型
标准依据:根据被试设备类型(如变压器、断路器、电缆等),选定对应的试验标准(如 GB 50150-2016《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》),确定
试验电压值、加压时间、允许泄漏电流范围等参数。
设备选型:
工频耐压试验装置需满足
额定电压、容量覆盖被试设备需求,例如:
10kV 电缆试验需选用输出电压≥15kV 的装置;
变压器试验需根据绕组电压等级选择装置(如 110kV 变压器工频耐压试验电压通常为 85kV)。
配套设备需齐全:包括
分压器(测量精度≥0.5 级)、保护电阻(阻值按 0.1~1Ω/V 计算)、过流保护装置等。
2. 设备校准与环境检查
校准要求:试验装置(含电压表、电流表)需定期经
法定计量机构校准,确保测量误差≤±3%(参考 JJF 1177-2007《测量用电流互感器检定规程》)。
环境条件:
温度:10~40℃,湿度≤80%(湿度超标时需干燥处理或采用防潮措施);
场地:远离强电磁干扰源(如高压母线、电动机等),试验区域设警示围栏并悬挂 “高压危险” 标识。
3. 被试设备预处理
清除设备表面灰尘、油污,检查绝缘部件(如套管、绝缘子)是否清洁无破损;
对电容性设备(如电缆、电容器),试验前需
充分放电(放电时间≥5min),避免残留电荷影响测试结果。
二、试验操作流程:标准化步骤与安全控制
1. 接线与安全防护
高压输出端接被试设备高压侧,低压端及外壳可靠接地(接地电阻≤4Ω);
分压器高压端与被试设备并联,低压端接装置测量回路,确保
电压测量点直接反映被试设备两端电压。
操作人员需穿戴绝缘手套、绝缘靴,设专人监护;
试验回路需接入
过流保护装置(动作电流设定为额定电流的 1.2 倍),防止设备击穿时损坏装置。
2. 升压与耐压过程控制
- 升压速率:
- 从零开始均匀升压,初始阶段升压速率≤0.5kV/s,接近试验电压的 75% 后,以≤0.2kV/s 速率缓慢升至全压(避免冲击过电压)。
- 耐压时间:
- 达到试验电压后,维持规定时间(通常为 1min),期间密切观察电压表、电流表指示是否稳定,有无异常声响、冒烟、放电等现象。
- 降压要求:耐压结束后,缓慢均匀降压至零,严禁突然断电,防止电感设备产生反电动势。
3. 异常情况处理
- 若试验中出现电流表突增、电压表示数骤降、设备异响或冒烟,需立即降压断电,排查原因(如绝缘击穿、接线松动等),严禁带故障继续试验。
- 对放电后未击穿的设备,需重新测量绝缘电阻,与试验前数据对比,差值不应超过 20%(参考 DL/T 596-2021《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》)。
三、数据记录与结果判定:精确性与规范性
1. 数据记录要点
记录内容包括:
试验日期、环境温湿度、被试设备名称 / 型号 / 编号;
试验电压、加压时间、实测泄漏电流值;
升压过程中是否出现放电、闪络等异常现象。
数据需
手写签名确认,原始记录存档至少 5 年(遵循 DL/T 1498.1-2016《电力技术档案管理导则》)。
2. 结果判定标准
合格条件:
耐压期间无击穿、闪络现象;
试验前后绝缘电阻无显著下降(差值≤20%);
泄漏电流值在标准允许范围内(如 10kV 电缆泄漏电流≤50μA)。
不合格处理:若判定为不合格,需分析原因(如绝缘老化、受潮等),经修复后重新试验,仍不合格则判定设备需更换或退出运行。
四、关键注意事项:标准合规与风险防控
- 抗干扰技术:
- 复杂电磁环境下,可采用屏蔽措施(如金属网罩)或异频法(非工频 50Hz)排除干扰,确保测量数据真实可靠。
- 容量匹配:

其中C为被试设备电容,U为试验电压),避免因容量不足导致电压波形畸变。
人员资质:
操作人员需持有
高压电工证或
电力行业试验资格证,熟悉设备原理及标准规范,严禁无证操作。
基于标准规范操作工频耐压试验装置,核心在于
严格遵循流程、精准控制参数、强化安全意识。通过标准化的准备、操作、记录及判
定,可有效提升试验结果的准确性,为电力设备绝缘状态评估提供可靠依据,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。实际操作中,需结合最新
标准(如 GB/T 311.1-2020《绝缘配合 第 1 部分:定义、原则和规则》)持续优化流程,确保试验全程符合行业规范要求。